長庚科技大學/長庚科技大學

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261號

電話: (03)211-8999/ 03 211 8999

食物美味: ★★★☆☆

 CP值:★★★☆☆

服務態度:★★★★☆

再訪意願:★★★☆☆

https://maps.app.goo.gl/jXe4Y3SRRMhtFMLt5

(參考資料:https://generalaffairs.cgust.edu.tw/p/405-1007-42740,c716.php)

校本部: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261號 ✧北上:於國道一號41A(林口、龜山、文化一路)出口右轉文化一路,直走可達本校。 ✧南下:於國道一號41A(林口、龜山、文化一路)出口左轉文化一路,直走可達本校。

✧高鐵

  • 高鐵青埔站:搭乘機場捷運至A7體育大學站,步行15分鐘可至本校。

  • 高鐵台北車站:搭乘汎航通運2001至林口長庚醫院轉乘校區專車至本校或搭乘機場捷運至A7體育大學站,步行15分鐘可至本校。

✧機場捷運A7站

✧台鐵

  • 台北車站:搭乘汎航通運2001至林口長庚醫院轉乘校區專車至本校或搭乘機場捷運至A7體育大學站,步行15分鐘可至本校。

  • 桃園車站:搭乘汎航通運2003至林口長庚醫院轉乘校區專車至本校。

✧國道客運

  • 搭乘統聯客運、國光客運、豐原客運、日統客運至林口站(林口長庚紀念醫院)下車。步行至長庚醫院搭乘校區專車至本校。

✧區域客運

  • 桃園客運5065班車(桃園→體育大學),時刻表詳閱桃園客運網頁
  • 桃園客運202班車(工四工業區→體育大學),時刻表詳閱桃園客運網頁
  • 桃園客運5057班車(桃園→長庚醫院),時刻表詳閱桃園客運網頁
  • 三重客運966班車(台北車站→長庚醫院→林口),時刻表詳閱三重客運網頁
  • 三重客運967班車(台北市政府→長庚大學),時刻表詳閱三重客運網頁
  • 三重客運603班車(捷運丹鳳站→長庚大學),時刻表詳閱三重客運網頁

 

1988年創立長庚護理專科學校; 2002年改制長庚技術學院; 2011年改名長庚科技大學培育長庚本校以「健康照護」為發展主軸,積極建構「辦學最優、就業最強、企業最愛」的「健康照護典範學府」。為達成此一目標,並發揚崇本務實的技職教育理念,本校在教學上重視學以致用,培育學生成為術德兼修的優質人才。醫院醫生的搖籃,學校認真辦學,學生資質和技術不輸公立大學醫學生"這裡面的環境很棒,又有多所學院在一起,是很好的休閒活動景點。"王永慶興學給 原住民女生的護理系,校區設備與老師真的都不錯。" 

          中陰第四|#好好面對生活,#好好回應是修行的目標


很多人覺得佛法非常重視生死議題,覺得佛法重視死亡大於重視再生,甚至認為佛教是一個消極避世的一種修行。不可否認,我也聽過不少出家人主張,佛教是修來生而不是修現世。


許多人在接觸包括藏傳佛教在內的法教,當這些法教談到「出離心」時,會讓我們以為佛教重視的是放棄此生的安樂,而追求來生的安樂等等。很多的教導也告訴我們,我們是否以「此生安樂」作為我們關注的指標,是「修行者」與否的差異。也就是說,如果我們只關注這輩子的安樂,就不是一個合格的修行人。


弔詭的是,邏輯上來看,如果一個法門、或一種修行方式,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創造現在的快樂,那我們又怎麼相信它能夠幫助我們創造來生的快樂呢?


事實上,佛教之所以重視的生死問題,或者說不要關注於此生安樂的問題,它背後帶有兩個重要的背景。


▌佛教重視具決定性的變動情境與時刻


首先,當我們說佛教重視生死,指的是佛教重視那些非常重要、具決定性的變動情境與時刻。而死亡之際,就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情境與時刻。


佛教認為人會轉世,所以從死亡到轉世這段過程,就對我們的影響就至為重要。就好比人生可能很多次考試,但是對某些人來說,要升上大學的那一次的考試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刻。


同樣的,人生有很多的情境要重視,可是生死的那個情境是最重要的。因為在死亡的時候,我們的如何回應所看到的情境,就會直接影響我們下輩子去哪裡。然而我們都知道,如果我們想要上到一個好的學校,那麼不是只有在高中升大學的那一刻去努力就好。我們需要透過日常時候的點點滴滴的累積,讓自己養成一個知道怎麼面對重要時刻的習慣。


更重要的事情是,如果我們沒有在日常累積應對這些重要時刻的能力,那麼我們就沒有能力去做。就如同自己運氣好上到一所很好的大學,最後也會因為能力不足、不習慣而待不下去,甚至在其中飽受痛苦。


生死──或者說死亡,是我們生命中最核心的、最關鍵的那個情境。而面對生死的能力,其實就是面對日常生活的能力。


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情境在考驗著我們,而我們回應日常這些情境的行為,就是在養成應對情境的慣行,也就是同時在塑造我們面對死亡時的能力。能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如何正確的面對日常生活,就能養成如何準備好面對死亡的重要方法。


▌佛陀告訴我們的是不要短視


其次,很多人以為佛教重視的不是這輩子,相對更重視來生。然而事實上,佛陀告訴我們的是「不要短視」。


如果我們在追求遠大目標,比如剛剛舉的例子,包括「重要的升遷機會」、「重要的工作機會」的過程中,我們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與累積。可是在每一次日常練習與累積的當下,我們都選擇荒廢自我、我們都選擇去追求一些短視快樂,但長期沒有利益的事情。那麼,顯而易見,我們最後就無法達成我們所要的效果。


同理,如果我們日常生活中重視的都只是快樂、享樂、情緒化、觀感享受與刺激等等,而不把心思投注在那些長遠上有意義的練習,比如精神的韌性、比如良好的精神品格、比如精神的穩定性、比如平靜的內心等等的話,那麼我們就失去了穩定面對各種情境的能力。


若我們每次面對生命中的考驗與困擾,我們都會選擇用欲望、用情緒去面對它,或者逃避,而不是選擇用智慧與慈悲去面對。這樣子的長期下來,我們的智慧與慈悲就永遠培養不起來。


▌佛法所說的修行是面對情境的方式


所以佛法所說的修行,其實就是一種面對情境的一種方式:一般人面對情境可能會選擇用情緒、用直覺、用主觀,但是佛教重視的是用智慧、用穩定的心、用慈悲。這也是所謂的佛教修行的核心。


傳統上,面對死亡的教導,一般又稱為中陰法教,描述的是人離世後、投胎前這段過程中,內心所會投現出的各種景象,以及要如何面對這些景象。


然而,面對這些景象並不是來自於只有死後那一刻,而是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開始。所以在密宗的傳統上,也將我們日常生活的所有經驗也歸類為中陰。


好好面對日常生活,好好回應是修行的目標,而這個修行的基礎就來自於福報與善緣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喔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riel08000 的頭像
    ariel08000

    滿心歡喜,順流而上

    ariel08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